2014年1月5日 星期日

趙永佳、李子樂: 不要讓排名決定我們如何教育孩子

明報 20141227



香港好像一向對於各項國際排名十分在意,新公布的「學生能力國際評估計劃」PISA排行榜當然亦不例外,近日成為大家茶餘飯後的話題。上海蟬聯榜首,旋即引起國際關注。香港表現亦不失禮,一般被視為跟新加坡並列三甲。香港教育局立刻發聲明稱讚港生在PISA的表現優異,「繼續名列前茅」;而且家庭社經背景的成績差異不顯著,學校間的成績差異縮小,「反映香港的基礎教育朝着優化而均等的方向發展」。本地傳媒的評論卻沒有那麼正面,甚至會就香港屈居第三而作「賽後檢討」。對於看重榜首之爭的人來說,也許今趟排名上海搶過了香港風頭。不過老實說,雖則不少本地和國際輿論把上海教育系統一夜化身為全球仿效對象,但試問我們港爸港媽,有誰真的希望讓孩子到上海而不是海外留學?

PISA由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策劃,每三年進行一次,旨在了解世界各地15歲學童的母語閱讀能力、科學能力和數學能力,以及影嚮他們學習的因素。全球不同地方的政府和大眾傳媒往往將報告結果,簡單看成各地教育成效比拼的排行榜,亦會以此去評量當地教育政策的成敗。其實這股「PISA」,可追溯至2010年在PISA報告中,上海、新加坡等東亞地區的亮眼成績單令國際社會產生很大迴響,歐美等地不少輿論更就此認為她們教育系統已亮起紅燈,連帶影嚮不少國家教育政策的討論。英國近年教改討論,也著手研究如何向PISA「高表現者」取經,瞭解他們的成功經驗,例如考慮加強結果導向的教育標準體系。

今趟公布2012年的評估,合共六十五個國家及經濟體參與,排行榜在國際間當然依舊被拿來廣泛報導和討論。對於不同地方的政府、傳媒追捧的PISA熱,我們需明白,其引發的教育議論當中涉及一些政治性考慮。在一系列批評美國教育政策失敗聲音下,美國教育部長Arne Duncan不得不承認,美國的最新排名是一個「教育停滯的景象」,是向對美國教育的自滿和低期望敲響了警鐘。英國的成績單亦表現平平,英國教育部長Michael Gove就此坦然表示,英國學生自九十年代起在國際評估上的成績,「講好一點是停滯不前,講壞一點就是滑落退步」;教育委員會Graham Stuart批評英國政府向教育發展大灑金錢,結果還是「原地踏步」。

甚至乎一直被視為教育系統優秀的芬蘭,當地社會也難以避免捲入PISA熱中。自2001年第一份PISA測試結果公布,芬蘭常年處於「星級」地位,被世界許多地方包括香港社會視為典範。直至根據2009年的評估結果,芬蘭竟被上海超越,令全球視線轉移。今次芬蘭測試結果更為失色,當地新聞媒體形容此為芬蘭教育「輝煌日子的終結」;芬蘭教育科學部長Krista Kiuru 就此回應:「整體下滑的學習成果表明著,我們必須為芬蘭教育採取強而有力的行動」。《芬蘭教育這樣改》(Finnish Lessons)作者Pasi Sahlberg 更擔憂,芬蘭教育將會步市佔率節節敗退的芬蘭手機大廠諾基亞公司(Nokia)的後塵,走向没落。

PISA熱在歐美的輿論中帶出一種常見的看法,就是認為現在東教育系統成就顯著躍升,拋離英美,並超越芬蘭尤其是今趟芬蘭教育排名遭「滑鐵盧」,國際社會包括芬蘭民眾對芬蘭教育系統不禁憂心忡忡。但我們不妨想想,芬蘭的教育質量可能並沒有「變差」,只是後來「強手」陸逐加入。2000PISA第一次評估報告中,芬蘭名列榜首當時排行榜只包括韓國和日本這兩個東亞地方其後200306香港澳門台灣紛紛加入2009新加坡、上海等東亞地區也包括在內東亞地區的學生一向在很多國際性的學能表現測試(例如另一項針對數學能力的國際評估TIMSS),成績出眾,所以現在的PISA結果也可以說是意料中事,不應簡單地將之解讀為東教育系統「忽然」一夜成就高手。

更重要的是,我們應該避免單從表面上看成績排名而對教育質量罔下定論。香港PISA中心總監何瑞珠就提醒大家,不應過份解讀PISA評估中的所謂排名。例如,PISA結果是基於以筆試形式評估的平均成績,究竟它有多能反映一個教育系統的質量?有多能幫助我們了解現時教育議題上所面對的種種問題?再者,過往不少人亦質疑PISA研究方法的細節,例如翻譯、抽樣、文化差異等問題均有可能影嚮數據的真確性。在這方面,其實PISA報告本身亦有提及對有關數據的理解所需注意的事項,只不過往往被外界忽略

甚至乎我們可以估計,可能還有其他難以控制的因素影嚮著PISA的評估結果,例如各國學生參與評估的積極性。回應2010PISA報告時,美國研究教育統計中心前局長Mark Schneider曾提出類似的觀察:上海學生因被告知評估成績對中國形象的重要性而更積極地做好評估;但我們可以想像,如果類似做法換過來套用在芝加哥學童上就不大湊效了。何瑞珠亦就此解釋過,有些地區可能會「嚴陣以待」、特別操練學生以應付該評估,相反地香港的評估則「以輕鬆態度進行。」不過筆者也順道提一下,香港學童雖然沒有就PISA「特別操練」,但就如上述所言,反正他們跟其他東亞地區學童命運相似,從小就「身經百戰」,接受大量操練去應付「全港性系統評估」(TSA)等諸如此類的評估測試,所以成績繼續名列前茅也不足為奇。

筆者相當認同PISA評估的代表性和作用,只是希望針對這股國際及本地社會上的PISA熱作一個小小的反思。說到底,我們應該問問:教育的目的是什麼?這股PISA熱(不是PISA本身)背後反映的,也許是一種以經濟增長和國家競爭力作為學校教育唯一目的的意識形態教育成功的定義被標準化為學生某幾種可量度的能力表現。但我們相信,教育系統不應只專注於經濟需要,還有品德培養、文化傳承、公民參與等等方面的教育,對我們孩子的未來同樣重要。一些對香港的所謂怪獸家長的批評,就是過分著重孩子學業成績而忽略孩子其他方面成長,現在的PISA熱追捧世界排名,還不是一樣?


(*)趙永佳現任中文大學社會學系教授、李子樂為社會學博士候選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