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國民教育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國民教育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6年12月31日 星期六

香港家書 趙永佳: 課程單向灌輸難影響年輕人身分認同

香港電台香港家書」 (2016-12-31)

Colin:
        最近你的中史老師致電給家裏,通知我們你「詐病」缺席了一次測驗。爸媽知道之後當然驚訝,因為你今年升中後,學校生活愉快,沒想到你會逃避測驗。但回心一想,中文、中史從來都是你的「死穴」,中史科「出事」也不能完全算是意料之外。今次,除了媽媽和你詳談為何「逃避可恥,更沒有用」之餘,我也出馬和你一起溫習應付補測。不過,把教科書拿來一看,就完全明白為何你要逃避。
        我把學校的工作紙找來看看,發覺需要記誦太多史實,而非理解與分析。你的「記性」素來並不太好,一下子升到中一,便要你記這麼多資料,難怪你有逃避的念頭。我唯有督促你多溫習,用腦圖等方法幫助你記憶,從內地網站找來模擬試題複習,再以歷史漫畫作「補充閱讀材料」,令你信心大增,最終補測也順利完成。後來中史老師再致電我們,說你悔改態度誠懇,她也相當欣慰,你最後測驗的分數,我們反而沒有談及。
爸媽覺得你在中史科碰到的問題,應該不是個別的異例。中史課程設計上的缺陷是全港問題,亦不能說是你的老師或學校的過失。我們對你測驗零分的懲處,也沒有意見,但初中中史科要不要讀,又如何教,是現在社會上一大議題。在與你溫習過程中,我想起最近社會上有聲音指我們是中國人,所以一定要讀中史。我看到你的苦況,就想到「如果做中國人就要這樣讀歷史,不如不要做中國人了!」
我不知道你是否明白甚麼是身份認同,甚麼是港獨,但社會上有些人,每當談及這個問題,都說是因為我們的教育制度有毛病,指中史並非必修科,高中通識「教壞」年青人,又或者國民教育做得不夠。
我覺得這些說法都有問題。首先,歷史是我中學時代最喜愛的科目,所以我非常支持中學生都讀一點歷史,包括中史。一方面,我知道絕大部份學校初中其實都有修讀中史,根本無須小題大做。另一方面,我們可以看到,設計得不好的中史科,對同學們建立身份認同傷害可能更大。同樣,現時高中的中文科,也弄得非常艱深,甚至成為「死亡之卷」。中史和中文科的問題,可能才是新高中出現後,切斷了本港年青人和中華文化連繫的「罪魁禍首」。的確,如果我們的青年人害怕中文,不愛中史,要他們建立中國身份認同,又談何容易?
至於通識,你知道我一直參與設計高中通識科課程,我也有話想說。所謂通識科教壞青年人的指控,實在是子虛烏有。我有很多學生在中學任教通識科,他們告訴我現在的年輕人到了高中,在傳媒或社會事件影響下,或多或少都有點「本土」。若說本土思潮,甚至港獨,是通識科所致,可能是太抬舉該科的影響。有人又說通識課程內容通常會觸及中國的黑暗面,也會對學生有不良影響。不過,現在就算主流媒體也充斥著很多有關中國的負面消息,通識科的責任就是要在課堂上讓同學可同時認識中國表、裏兩面,說明中國是一個非常複雜的發展中國家,好讓你們面對大量中國負面消息時,不會出現思想混亂。香港不可能控制信息流通,這幾天假期中和你在家裡看電視新聞,也有不少像北京霧霾與「膠米」般的新聞,我也打算找機會和你做些「多角度思考」以增加理解。
又有人說,要加強國民教育,讓學生認識中國強大和中華文化的淵博。我同意某種形式的國民教育是必要的,但面對如你們這一代的年青人,一天到晚都受本土思潮衝擊,「大人」不可能單方面地傳授「正面」訊息。因為每當你們認為我們「說教」時,就會「轉台」,甚至「熄機」。這點,我當年在教會學校唸書時就有很深體會。
我明白中國對你們和對我們,有很不同的意義,要拉近我們兩代在這方面的距離,作為「大人」應該要小心行事。我認為,不是「加強」國民教育、取消通識、中史「獨立成科」就可以替你們建立身份認同。現在國民教育的問題,不是做得不夠,而是方向和手法不對。好像有一年暑假,我把你送到深圳參加一個兩星期的足球夏令營,你回來後也告訴我們,覺得內地小朋友其實和香港的,沒大差異,但球技和數學都很好,對中國就有更立體的感覺。
這種印象,再加上你平時還不太上網和看新聞,可能才解釋到為甚麼最近當我問你是香港人、中國人、或兩者皆是時,你會回答是「兩者皆是」。我很高興,你對中國能抱開放態度。我不要求你最後一定要有怎麼樣的身份認同,但我心底希望你還有認同自己是中國人的機會。你的中史老師很好,知道你愛看漫畫,就「罰」你在讀完歷史漫畫之後,跟她分享讀後感。我相信,如果每位中史老師都能注重如何提起興趣,而不是背誦史實,中文科又可以令你感受到中華文化和文字的美麗,再加上將來有更多機會通過通識科,或實地交流全面認識中國,你一定可對中國更有感情,更有機會成為生活在香港的中國人。

2015年8月10日 星期一

趙永佳 何美儀 : 「國民教育」要學,如何學?

明報「星期日生活」 2015-08-09 


常自問我倆是輕度「大中華膠」,大概是未到孔誥烽會unfriend 的程度吧。以民調式分類方法,我們應該會被歸類為「自認是香港人,但同時又是中國人」。我們在香港土生土長,都是移民的第二代(趙永佳父親從台山偷渡來港,何美儀父輩是澳門人),在殖民地統治下長大受教育,談不上對中國有很深厚感情,對中共更是甚有意見,但撫心自問,卻是從來沒有懷疑某一種意義上,我們都是中國人。

但作為家長,我們卻沒有在家中雷厲風行國民教育,亦沒有硬銷「我是中國人」這套思想給孩子們。我們甚至有一點天真的覺得,孩子還小的時候(例如小學階段),就讓他們當小孩好了,成年人世界的複雜性,他們沒有必要去了解太多,不過,一些普世價值,如平等、多元、包容,我們卻是很希望孩子們能擁有。

現在小學階段學校課程都有一點國民教育的元素,常識科都有中華文化、中國歷史的單元。我們除了覺得有時會「欲速不達」之外(例如要孩子們背誦中國各省名字),有點「國情教育」也是無傷大雅。唱國歌差不多是現在學校的指定動作,但我們最深印象還是孩子們亂改歌詞,大唱特唱。不過,回想起來,我們小時候在教會學校,也會(只是趙永佳!)把主禱文竄改成打油詩,孩子(尤其是男孩子)的頑皮,可能才是永恒。

國民教育失敗孩子不太「愛國」

在頗為失敗的國民教育下,我家孩子們當然也不太「愛國」。你問他們要不要見楊利偉,他們會反問他是不是五星戰隊的藍戰士,日常生活的矛盾,也會令他們對中國出現一些看法。六四是不能迴避的問題,上水(外婆住那裏)的擠迫與混亂,自由行的「橫行」,也是他們耳聞目染的事實。到了深圳的主題公園,他們也親眼目擊老爸如何挺身而出力斥插隊黨。

不過,日常生活中,他們也會和「中國」有不少「正常」的交往。例如最近國產動畫興起,他們除了日本動漫之外,也會多了一個選擇,最近的一套新版西遊記動畫也是他們的至愛,老三在一間「屋」小學念書,一直以來,身邊都有很多新移民同學。他們一方面羡慕新移民同學們的中文「超好」之外,也感受到他們在香港這個新家園的困境。有一名同學因為完全不懂廣東話,因此每天回家後都要打電話給老三「問功課」,而且他們的英語當然也是一塌糊塗,要向老三求教。當我們聽到每天老三都用比我標準的普通話來為同學解釋當天要做的家課時,心裏都會感到安慰。

從家長角度考量,我們認為就算孩子們不愛國,但他們必須要認識中國,將來有需要時,應該可以去內地(或外地)工作,和內地同事一起共事沒有問題。這只是很功利的角度,不需牽涉愛不愛國,有沒有國族認同的問題。當然我們也同意陳健民(當年在美國的六四活動和他認識)最近所言, 「全球公民」的普世價值,必須先於愛國主義,在向孩子們解釋中國情的同時,我們也要他們認識家中外傭auntie 的處境和尊重她們。這可能不是「愛國人士」會同意的立場,但在香港,作為一個普通的家長,我們覺得這只是合理的期望。

普世價值先於愛國主義

既然學校的「國民」、「國情」教育並不能幫助孩子們認識中國,我們唯有「在家自學」。

最近,為了深化老三的「國民教育」,我們把他送了去一個在深圳十二天的夏令營。我倆對一些到內地的交流團都不太「感冒」,學校現在常有超便宜的「同心同根」交流團、軍訓團我們都避之則吉,因為他們「自己知自己事」, 「扎扎跳」的老三去了這些交流團,只要更加痛恨內地的高壓管治和說教式的國民教育,又怎會發展出什麼「愛國心」?

但我們知道,在「中國世紀」,認識中國是在香港教養的重要一環。因此,在朋友介紹下,參加了一個民辦企業的夏令營。該企業的夏令營已有多年歷史,相當有中國特色,有所謂「精英行為訓練營」, 「主播訓練營」, 「國學訓練營」。這些營我們當然想也不敢想,一開始就只是屬意足球營。

起初我們也是有點惴惴不安,雖然老三在香港已經是常離家參加野營活動,獨立自理能力不弱,但這次是他孤身一人(沒有朋友一起)到一個陌生的地方,和一群內地小朋友一起,我們實在是有點擔心,也會幻想他被人欺凌(有參加軍訓營的朋友孩子就受此待遇),也不知道他能否認識到朋友。他的普通話管用嗎?教練的足球術語如盤球、顛球、前衛,他聽得懂嗎?

內地夏令營的「立體」體驗

十二天過後,我們到深圳東部的大鵬新區某中學(離羅湖約一小時車程),見到他之後,就安心了許多。我們見到他和其他營友一起玩手遊,講笑話,也有營友在離開前要和他一起拍照留念。我們就知道,這次對他來說真的是一次很好的經驗。他興奮的告訴我們,昨天(最後一晚)他們打算通宵玩耍(飛行棋、紙牌),不過他到了十二時就給睡魔攻佔了,到了五時才起來,不過正因如此,當教練來巡房時他就逃過一劫,教練也告訴我們因為老三睡得很早(平常是10 時上),所以他們的營舍是特別安靜,因為舍友們不想把他吵醒。教練也說老三(和平常一樣)很會照顧年紀比他小的營友,而且營友們對他的球技都很讚賞,在最後一天的比賽中,他雖然職司後衛,但隊友們都對他的球技有信心,讓他當十二碼的劊子手。最有趣的是,我們給他帶了一本數學的暑期作業(怪獸家長死性難移),當我們問他有沒有做作業的時候,他喜孜孜的告訴我們做了很多,因為營友們都幫他一起做,還說他們計數特別快,我們真的是啼笑皆非。

在今次的經驗中,我們對「國民」、「國情」教育好像有了一些新的體會。首先,要把「港孩」們從他的「舒適圈」帶到一個真實的內地環境,和一些「正常」的內地人(小朋友)一起生活一段時間,他們對中國、中國人就會有更豐富和立體的看法。就好像他們的教練就和「兇神惡煞」的內地人形象完全不同。起初因為老三有點想家,哭了一陣子,所以教練對他特別照顧,還在入營後一天就讓他「報平安」,其他營友就要三天後才可以打電話回家。我們後來和老三談談夏令營的感受,問他覺得內地小朋友和香港小朋友有何分別,他說沒有。我們再問為什麼,他說他們也玩minecraft,告訴了他minecraft 已有新版本,還教了他開金手指來作弊!

本土身分不等於族群仇恨

第二,語言是溝通的基本工具,所以要認識中國,普通話是必需的。老三的普通話口語很好,非常標準,不過中文書寫就非常弱。我們認為能掌握普通話,並非必須要「普教中」,因為書面寫和口語要求不一樣,而且中文課程要適合香港情,現在過分強調語法、操練的中文課程其實是打擊了他對中文(漢語)的感情。幸好他的口語很好,在夏令營中足夠和內地人溝通。

還有就是,他們不可以對內地有成見。我家孩子比較遲熟,對時事知識談不上很好,但好處就是較不受輿論影響,早前有一個活動,老三和其他同齡小朋友到深水探訪「無家者」,後來總結時他們憶述在活動當中,有一個無家者在小朋友面前痛罵內地人、新移民,說他們搶了工作,搶了公屋,「炒貴地皮」云云。但令我們最吃驚的是居然有一個小朋友會和他一起異口同聲的罵內地人。這點陳健民也說很好,建構本土身分不等於要墮入狹隘的族群仇恨主義。作為家長,我們希望孩子們能做一個「好」人,不對內地人抱有成見,然後和他們真誠相處,是第一步。

現實矛盾: 李旺陽劉曉波


當然,現實是殘酷的,當我們不斷提醒中國也有很好的地方,內地人也有很多好人的時候,現實的矛盾(李旺陽、劉曉波、港大事件等)是不停地在向他們衝擊。作為家長,我們不希望把我們的價值判斷加諸他們身上,而是要他們通過自身的全面觀察與思想,緊守一些最重要的基本價值,然後再決定他們在現在這種中港撕裂的情境下如何自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