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月11日 星期一

趙永佳 何美儀 : 學習的理由

報「星期日生活2016110

「學習的理由」是台灣青年導演楊逸帆從十四歲開始拍攝的紀錄片。他以身邊的幾位初中三年級同學應考台灣「國中基測」(台灣升高中的分流試)的過程,來反思教育的意義。他細緻的描寫了在台灣(和香港一樣的)瘋狂考試文化下,學生是如何會迷失自己,單純「為考而考」,完全忘記了「學習的理由」。



去年教育大同更為這套片辦了一個放映會,逸帆更親自來港現身說法。和逸帆的偶遇,是我們在香港尋找教育意義的旅程上的重要轉折點。從影片中,我們清楚的看到青年人是如何被主流教育制度折磨,又產生怎樣的惡果。這印證了我們在自己三個小孩身上所獲得的教訓,也令我們知道自己並不是怪咖特例,「古怪」的其實是教育制度。

老三品性純良,但讀書資質平平,因此我們為他找了一家在附近公共屋邨的小學。當時「雙非」問題還未出現,該校和很多新界小學一樣,都有殺校的風險,但它卻以關愛學生,並能包容學生能力差異,在區內相當有名。在該校他渡過了還算愉快的兩年,我們也積極參加了學校的家教會,在校內推動親子英語閱讀風氣,並和其他家長一起成立了一個「有聲書圖書館」。

但好景不常,到了三年級,原來的校長跳槽去一家更大的小學。新校長到任後,就開始「整頓」學校的課程,調整功課量,更增加了補課班。我們向老師了解,才知道新校長因為學校的TSA達標率低,被分區教育主任「查詢」,因此銳意要改革學校。當然我們覺得是晴天霹靂,因為校內同學,多是低下階層,也有特別多的SEN(特殊學習需要)學生,以「催谷」的方法來提升成績,只會打擊他們的信心,令他們喪失學習的動機。於是我們通過家長校董代表,和其他途徑,來與校長溝通,希望她收回成命。但無論我們如何游說,她還是一意孤行,並開始整頓她覺得不服從命令的老師。最後,我們一班家長只有集體轉校,希望另尋一片淨土。

同年,老三參加了小三TSA,我們因此初次感受到應試的壓力。以前老大、老二雖然都有考TSA,但學校都沒有特別準備和操練。但在新校長治下,補充練習和補課陸續有來。我們把他的補充練習和去年的舊試卷一看,乖乖不得了,發覺完全不是他能應付的水平。於是也找了第一屆TSA也是老大那一屆)的試卷來比較,發覺無論試卷的深度、長度都比以前不可同日而言,才開始明白,新校長為何要通過操練來為他們準備。

經此一役,我們省覺到,TSA是如何令一間好端端的學校走上催谷和操練的邪道。我們跟着把老三轉到另一家在區內也不算程度很高的屋邨小學。轉校之後,才知道「中伏」,學校的功課充滿TSA的影子,TSA補充練習和補課也是指定動作。在那年,老三每天回到校門口,就會覺得頭痛,每天的第一堂往往都要在媽媽陪同下在醫療室度過。向老師請求,為他「調適」功課量,老師的回應是「趙太,將來他要面對的壓力更大,請妳不要逃避!」趙太在聽到之後,就知道除了再轉校「逃避」之外,便沒有其他辦法了。

其後,我們在再三打聽,再去叩門找到另一家區內功課要求真的不高的小學。同時,我們認識了其他小學教育界朋友,老媽也通過一些家長小組認識了其他家長,方才明白到,和老三同樣的故事,其實是不斷在基層小學中重複。老媽的專業是英語教育,於是也找來了中文、數學專業的朋友,再仔細的分析TSA的試卷,發現同樣地在過去十年間,深度、長度也增加了不少,而且不少的題型也是很有問題。就以試卷的長度而言,小朋友不經過大量的操練,根本沒有那種在短時間內,回答大量試題的應試技巧。

因此,我們成立了TSA關注組,聯絡教育團體、政團、關注兒童權利的組織,又加入了「教育大同」等的家長組織,希望令社會人士認識TSA的真相。一直,我們都是「講多過做」,以宣傳、家長教育為主,並沒有太多對抗性行動。但到了今年,因為個別臉書群組中暴露了更多有關初小同學家課的殘酷現狀,令家長的情緒很快升溫,並有多個要求取消小三TSA的群組出現,其中並在短時間內得到逾四萬人加入。

由開學到現在短短幾個月間,香港對TSA的關注,可謂突飛猛進。雖然教育局和支持TSA的個別專家們,堅持操練問題的根源不在TSA,拒絕家長要求先暫停小三TSA,再全面檢討制度的要求,但我們感覺到,議題的發展,已走上了不歸路。政府沒有全面與果斷的回應,似乎已不可能平息家長及其他教育界人士對TSA的質疑。

考評局秘書長唐創時說暫緩TSA會令學校失去一把「尺」,難以量度校內學生相對全港學生的學習進度。不過,現在問題正正就出在這把尺之上。因為TSA是以一套單一標準來評價所有學校,所有同學,抹殺了他們之間的差異,而這把尺更已變異為一隻大魔獸,不斷蠶食正常的教學與課程。結果是,主流教育系統內根本無法做到因材施教,沒有真正的多元,家長們根本沒有真正的選擇,。

選擇與多元有何重要?這點我們從逸帆身上可以看到。他的中學教育,都是在宜蘭人文國中渡過。宜中是一所另類實驗學校,以適性教學為理念,獨輪車、戲劇、舞蹈和語文、數學一樣是主科,專題報告也代替了紙筆測考。在完全沒有分數與操練的壓力下,才能培養出逸帆身上所體現的創意與熱情。香港在小學階段,還是有自然學校一所另類小學,但中學就完全沒有了。我們的學生有些被測考打敗,被標籤為失敗者,另一些雖然是考試制度的「生還者」,成功擠進了大學的窄門,但我們所見,他們卻是基本能力(這是對TSA最大的諷刺)薄弱,除了少數人外都不知道自己為何學習的年輕人。

我們得承試操練與壓力是港式教育的「共業」,不是單一因素做成,TSA也不會是我們的唯一教育問題。但它卻是我們現在壓抑學習動機,異化小學教育制度的其中一個「主犯」。把小三TSA推倒,我們才能重建一個能讓小朋友按照他們不同的能力與興趣,回應家長不同的教育期望的真正多元、有選擇的教育制度。


學習的理由官網:http://www.reasontostudy.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