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4月2日 星期四

趙永佳、許承恩﹕通識科中期檢討,檢了些什麼?

2015-03-31  明報

高中通識科發展至今,一直是社會議論的「風眼」,到了最近高中課程的中期檢討的建議出台,又再引發新一輪的討論。我們有幸長期參與通識科的課室發展工作,並在不同崗位支援、推動通識科發展,希望藉此公共空間,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們對此階段通識面對的挑戰和看法。

通識科貶為選修「不是」問題

首先,我們希望澄清一些外間的誤解,以及一些我們覺得是「不是」問題的議題。這些議題當中首要的當然就是所謂把通識科由高中核心修科目「貶」成選修科的問題。這之所以不是一個問題,是因為由頭到尾,我們的檢討過程中,通識科的核心問題其實從未被提上議程之上。通過之前的「短期」檢討,教育界就已有共識,高中課程的結構毋須大改,而通識科的核心位置也未被懷疑。

從微觀角度看,香港中學及老師們在經過多年的努力,結果成功令首幾屆通識科「軟着陸」,在時間、資源都緊張的情况下,令通識科總算能在課堂展開。中間一眾老師們以至校長和其他行政人員所作的努力,付出的汗水,實不足為外人道。

從宏觀角度思考,特首政府成立以來,教改一直是頭等大事。三改四及新高中也一直是施政的重點。而通識科從來也是新高中改革的中心。通識科也是令同學們「學會學習」、「終身學習」的其中一項重大策略,而新高中的國際認證過程中,通識也扮演了「衝鋒陷陣」的角色。如果政府要冒大不韙來對本科做大手術,相信也定會負上不輕的「政治責任」,並可能會引發新一輪政治危機。當初其實教育界對通識科多有質疑,反而是當局花了不少的心力與唇舌,半推半就的把通識科送上花轎,再送到校門口。經過了近10年的折騰,通識科終於成功上路,現在一旦要強行再變,「推倒重來」,無論如何對教育體系都是重傷。因此,今次檢討,不論是政府官員以至教育各界,都沒有把「選修科」這個選項帶到課程委員會的議程上,我們在檢討的初期,也早有共識不會在這問題上糾纏。

「去政治化」子虛烏有

另外一項子虛烏有的問題,就是所謂「去政治化」問題。到了中期檢討後期,有評論質疑本科的公開試考題過分重視本地政治議題,而後來也有意見指香港單元中的三大主題中,有兩個都和政治有關而應該刪減。在這裏,我們可以保證,在委員會的討論過程中,這些政治考慮,從未出現在兩年多的討論過程中,我們在多次「腦震盪」會議中,為了如何能減輕老師和同學的負擔,不少建議都曾被提出,其中包括香港單元的重組,甚至也有刪除全球化或能源這些激進的方案。但最後在多番討論後,是溫和意見佔了主導,我們決定不對單元結構作出大規模修訂。

如前所述,在中期檢討中,我們工作的重點是希望能減輕老師和同學的負擔,也希望能理順課程中各單元的關係。在現行的課程中,為了突顯議題探究的跨單元性,所以在各單元的探究問題中,刻意加了不少跨單元的元素,令各單元之間層層緊扣。不過,後來有老師告訴我們,議題在不同單元重複出現,亦可能會令學校施教時出現混亂,因而令本來已經不足的課時更捉襟見肘。有見及此,我們在修訂時就將跨單元議題放回最相關單元,而將之從次要單元中刪除,希望為老師和同學減負。這就是「個人成長」單元中「青少年社會參與」「失蹤之謎」的真正原因,而不是外界臆測因為不希望同學們接觸政治議題。委員會其實早在去年初即雨傘運動爆發前多月已作此決定,而且在「法治與社會政治參與」單元中同學們亦會詳細討論不同社群(當然包括青少年)的社會政治參與。

要從課程中刪減任何內容,其實都有一定難度,因為課程實行多年,差不多每道探究問題都有粉絲,每當提出要減哪一條都會有委員反對。因此,我們也藉把探究問題收窄、聚焦至較具體問題,來減輕教與學負擔,例如「當代中國」單元中的中國「可持續發展」這大問題就收窄為環境保育。起初我們的確有討論能否刪除「全球化」單元,甚至已預備了修訂後的模擬課程來再作討論,但當委員會再次討論後,又有多數意見覺得不能減去「全球化」討論,最後還是把「政治全球化」的「探討問題」刪除,因為多數老師委員都認同這問題牽涉太多國際政治問題,對同學們的時事常識要求又高,因此唯有忍痛割愛。
同意考評須課程主導 尊重考評自主

我們不認同公開試考卷有過分「政治化」的問題,但也同意課程的考評必須由課程主導,因此要關注的不是考題是否偏重本地或政治議題,而是考卷是否能充分反映課程內容。現階段討論的主流意見是,因為通識科的議題探究模式,很難「白紙黑字」訂明如何才能充分反映不同單元課程內容,而是否充分涵蓋課程也不應只看幾次考試,但我們也明白議題的「跨單元」性質也有主次之分,學校教學現階段還是以課程單元為骨幹施教,因此均衡涵蓋課程內六大單元也並非不應討論的問題。委員會共識是透過現有質素保證機制以本科相關專業委員會為主體來就每次公開試和課程單元內容的關係討論並加以監察。我們明白社會上,甚至業界都比較關注公開試問題,我們認為必須尊重考評自主,不能「指揮」出題,不過公開試亦應通過合理程序,聆聽不同相關持份者意見,並在專業原則下嘗試改善。

另一個在檢討過程提出的問題是教學與考評如何能充分照顧同學間的能力差異,其中「特殊學習需要」(SEN)及少數族裔同學的情况最明顯。如何能夠在做到公平之餘,又能照顧他們的能力差異,其實並不是通識特有問題,而是文憑試中所有科目都要面對。但通識作為必修科,有責任要充分考慮不同特殊處境同學的需要。還有就是通識科現在的考評設計,對同學語文能力要求甚高,但其實課程目標為貫通文理,應該也能測試到同學的數據處理能力,這方面有頗多老師意見認為現在公開試考卷未能做到平衡試題中對語文與數據能力的要求(因此男女同學的表現有明顯差距), 因此在下階段的跟進諮詢中,我們會特別就題目類型及考卷形式是否有修訂空間再蒐集業界意見。而現在所謂「選答題」的建議其實應該放回公開考試的試題設計,如何能進一步照顧不同學生的能力和興趣,及更均衡地涵蓋課程內六個單元這脈絡中思考,而非所謂迴避「政治題」的考慮。

在中期檢討過程中,還有另一意見提出就是所謂通識科的知識基礎問題。通識科的議題探究方法,其實近似IB課程所採用教學法,但畢竟在本地主流是新鮮事物,有人就認為通識科的課程沒有教科書,會流於「吹水」,不像傳統科目就一定知識範圍讓同學吸收。因此在檢討課程的同時,委員會也提出了教局要開發教學資源,好讓老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參考其中教學重點。另外,我們也建議教局在正式課程外再設計一份基本概念資源供老師參考,令探究過程更能扣連相關概念。這樣做一方面可濟燃眉之急,另一方面,亦可保留老師發揮專業判斷空間。

最近的「風風雨雨」,把通識科「擺上枱面」,但好處是令各界反思通識科的重要性與學與教方面面對的困難。雖然仍然有意見質疑本科作為必修科的位置,但這點在教育專業群體中卻愈見加強共識,而且在實行6年以來,在前線老師的努力之下,施教與學習已逐漸上軌道,並穩步向前邁進。最近我們也樂見局長和特首都先後表態支持通識科持續發展,因此未來我們應該堅持教育專業判斷,凝聚共識,並不斷改善課程與教學和解決考評方面問題,來回應通識科當前面對的真正挑戰。

我們和通識科主要委員會的成員在過去一段時間,都盡了最大努力去推動本科發展,當然未能奢言解決所有問題,但我們會不斷收集業界以至社會上不同意見,在考評問題初步解決之後,再來完善課程內容及教學。通識科是新高中改革最艱巨任務之一,當然不可能一蹴即至,但在教育專業群體及社會各界努力之下,我們相信前途還是光明的,「通識新一代」同學在香港未來發展必定會有更大貢獻。

作者按:本文純粹為我倆意見,並不代表官方及其他委員立場。

作者趙永佳為課程發展議會與考評局通識科課程委員會主席、許承恩為考評局通識科目委員會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