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中國歷史,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中國歷史,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7年1月8日 星期日

趙永佳:讓孩子愛上中史吧!

【明報】2017年1月9日

最近我為港台寫了一篇「香港家書」(2016年12月31日),以我小兒子(中一)的經驗,來帶出幾點我對教育與身分認同關係的看法。「家書」的篇幅很短,不容許把來龍去脈說得很清楚,因此驟眼看來我好像是「反對中國歷史」。在這裏,我希望再次重申,我絕對支持中學、小學加強歷史教育,包括中國歷史。


現中史教育過分注重史實記憶

我中史的啟蒙老師是預科時的毛sir,當年讀的是教會學校,但他的第一堂課,就是「唯物史觀與英雄史觀的分別」,後來更介紹了金耀基(我後來的老闆)的《從傳統到現代》。在中六暑假,我差不多花了兩個月來讀內地有關「明清資本主義萌芽」論戰的學術文章。當時在他的鼓勵下,我還當了校內中國歷史學會主席,搞了一次聯校中史問答比賽。我在高考時同時念中史、西史,後來進港大時雖然在家人壓力下選了社科,但在主修社會學之後,還是對歷史問題較有興趣。我現在雖然不是專業歷史學者,也可算是「發燒歷史宅」。

加上太太也是主修歷史,因此我們對自家孩子的歷史教育,還是相當關注。不過,從他們小學開始,我發覺現在的中史教育,還是過分注重史實記憶,而不是分析角度與提升興趣。課程傾向在短時間內教授大量史實,並在考評中測驗學生是否牢記。其中最大的問題,可能是內容的深度和廣度都未必是中學生、小學生在某階段能容易掌握,令他們讀起來吃盡苦頭。

回歸後中史承載兩種任務

從自家孩子的經驗出發,個人愚見認為回歸後中史科同時承載了兩種任務,首先是學術知識科目,其次是國民教育。一方面,通過歷史科,我們要教授的是歷史知識與史學方法與能力,重點是中國歷史作為一門學科。但另一方面,我們也希望年輕人通過研習中國歷史,加深對中華文化的了解,也建立他與中國的聯繫與感情。現在的中史科,可能太着眼於知識與能力的培養,而未能協助同學發展對中國的情意與感受。我在小兒的教科書中,也找到以「夢見周公」與「烽火戲諸侯」等典故來提起同學對春秋戰國時代歷史的興趣,但因為課程內的知識量太大,孩子根本沒有餘裕來細看這些不太重要的「掌故」。

小兒學校中史獨立成科,但世界歷史就併入綜合人文科教授。他的假期家課就是選取一個世界不同地方的歷史地標,來製作一個立體模型,因此他這幾天就足不出門,以紙板來製作一個瑪雅文明時代的金字塔。他上網研究之後,還喜孜孜的告訴我,有關它的蛇神傳說,和它四面的樓梯是有365階,每一階代表瑪雅曆一年中的每一天等等。我們可以想像,中史科在教完秦朝之後不是以測驗來評估對史實細節的記憶,而是以製作一個萬里長城(或兵馬俑)模型來代替嗎?又或者春秋戰國史要同學口頭報告一個戰國時代的大將?(順帶一提,他的「偶像」是日本動畫Kingdom中的秦朝大將李信。)

我也找來初中中史諮詢稿中的建議課程大綱,從「用家」角度閱讀,也覺得課程修訂的方向——「學生為本」、「古今並重」、「培養興趣」——等看起來都很不錯。我尤其喜歡課程不以「斷代」為單位,「而是化繁為簡,將多個王朝組合為不同的歷史時期,確定學習重點,讓學生理解不同時期歷史的特色」,例如隋唐就是國家的擴展與開放的社會。唯一有保留的是中三花整年來讀20世紀中國,真的有點太沉重,不知道同學的反應會怎樣。

我也留意到社會上對新舊課綱的異同和呈現的所謂「大一統史觀」頗多討論,甚至懷疑背後的政治目的。不過,我們從家長角度考量,認為無論將來孩子「愛不愛國」,他們也必須要認識中國;將來需要去內地(或外地)工作時,和內地同事一起共事應該要沒有問題。這只是很功利的角度,不需牽涉愛不愛國、有沒有國族認同的問題。而且如果課程嘗試「洗腦」,今日的同學根本就會自動「轉台」,甚至「熄機」,我們毋須太擔心。

課綱「指導意義」或太強

我更關心的是,孩子讀起來的效果怎樣。我覺得現在初中中史科其中一個問題,不是課綱如何寫和細節上的差異,而可能是課綱的「指導意義」太強,再加上教科書也對教學影響很大,令到學習內容太深太廣。在香港,「官訂」課程一旦出現,裏面的所有課題都彷彿必定要教完,教完又必定要考。這可不是個別老師的問題,而是整體氛圍。

我相信無論新舊課綱,如果要在建議的課節內教完華夏文明的起源至春秋戰國(見表),就必定要在短時間內讓學生「學會」大量的史實,不嚇壞他們才怪!我不知道,現在初中中史科的老師在選取、剪裁課程上有多少空間。會不會有老師可以先介紹中國的民族神話,很快就跳到春秋、戰國集中討論某些課題,然後在測驗或習作中不是評估他們對史實的掌握,而是測試他們對該段歷史的理解與興趣?

又看到有些評論,對新課綱刪減了不少內容表示擔憂,認為可能影響歷史學習的系統性及完整性;此外,如果不能涵蓋所有內容,而有所取捨或略教,又擔心老師無所適從,不能保證學習成果。我贊成要每周有兩節來教授中史,但課時是不是只用來保證完成教授所有課題?同學的負擔和興趣又怎樣考慮?究竟是不是一定要「教完」?怎樣才算是「學會」?學校和前線老師又能有多少自主性來剪裁課程?人們很怕學生讀中史囫圇吞棗、「水過鴨背」,但老師可以像IB(國際文憑)課程般選取某些課題,來深入探究而不是全面涵蓋嗎?這些問題,都不是課綱可以「寫死」、老師跟着做就可以,而需要學校和老師的專業判斷。

我不是歷史專業,也沒有中學授課經驗。初中科的中史,究竟要如何教、要有怎樣的教學效果,又如何能不「趕客」及培養同學對中國的認識,我希望科目專業的朋友能多發表意見,讓我等「外人」能了解科目的運作與理念。我完全同意,學科的發展必然要以學術指導、專業為本,既尊重前線老師意見,又要照顧同學的興趣、能力與社會的需要。我這裏只是提出一些「外行」用家的看法,希望各位「行家」能開導、指正。

盼由認識發展出感情

我一向強調,不一定是教育制度出了問題,才令現在的年輕一代的身分認同向本土「轉向」。社會上的爭議和政治事件和媒體的信息,有時比課堂上的授課影響更大。我的着眼點其實也只是希望孩子和年輕人能對中國歷史產生興趣,從而對中國也能由認識發展出一點感情。我不認為中史科應該或能夠擔負大部分這樣的責任;但既然要教中史,又希望它對身分認同多多少少起到一些「平衡」作用,我們應該就這些問題多加討論。

讓孩子愛上中史,是我這個「歷史宅」爸爸在新一年的願望。

2016年12月31日 星期六

香港家書 趙永佳: 課程單向灌輸難影響年輕人身分認同

香港電台香港家書」 (2016-12-31)

Colin:
        最近你的中史老師致電給家裏,通知我們你「詐病」缺席了一次測驗。爸媽知道之後當然驚訝,因為你今年升中後,學校生活愉快,沒想到你會逃避測驗。但回心一想,中文、中史從來都是你的「死穴」,中史科「出事」也不能完全算是意料之外。今次,除了媽媽和你詳談為何「逃避可恥,更沒有用」之餘,我也出馬和你一起溫習應付補測。不過,把教科書拿來一看,就完全明白為何你要逃避。
        我把學校的工作紙找來看看,發覺需要記誦太多史實,而非理解與分析。你的「記性」素來並不太好,一下子升到中一,便要你記這麼多資料,難怪你有逃避的念頭。我唯有督促你多溫習,用腦圖等方法幫助你記憶,從內地網站找來模擬試題複習,再以歷史漫畫作「補充閱讀材料」,令你信心大增,最終補測也順利完成。後來中史老師再致電我們,說你悔改態度誠懇,她也相當欣慰,你最後測驗的分數,我們反而沒有談及。
爸媽覺得你在中史科碰到的問題,應該不是個別的異例。中史課程設計上的缺陷是全港問題,亦不能說是你的老師或學校的過失。我們對你測驗零分的懲處,也沒有意見,但初中中史科要不要讀,又如何教,是現在社會上一大議題。在與你溫習過程中,我想起最近社會上有聲音指我們是中國人,所以一定要讀中史。我看到你的苦況,就想到「如果做中國人就要這樣讀歷史,不如不要做中國人了!」
我不知道你是否明白甚麼是身份認同,甚麼是港獨,但社會上有些人,每當談及這個問題,都說是因為我們的教育制度有毛病,指中史並非必修科,高中通識「教壞」年青人,又或者國民教育做得不夠。
我覺得這些說法都有問題。首先,歷史是我中學時代最喜愛的科目,所以我非常支持中學生都讀一點歷史,包括中史。一方面,我知道絕大部份學校初中其實都有修讀中史,根本無須小題大做。另一方面,我們可以看到,設計得不好的中史科,對同學們建立身份認同傷害可能更大。同樣,現時高中的中文科,也弄得非常艱深,甚至成為「死亡之卷」。中史和中文科的問題,可能才是新高中出現後,切斷了本港年青人和中華文化連繫的「罪魁禍首」。的確,如果我們的青年人害怕中文,不愛中史,要他們建立中國身份認同,又談何容易?
至於通識,你知道我一直參與設計高中通識科課程,我也有話想說。所謂通識科教壞青年人的指控,實在是子虛烏有。我有很多學生在中學任教通識科,他們告訴我現在的年輕人到了高中,在傳媒或社會事件影響下,或多或少都有點「本土」。若說本土思潮,甚至港獨,是通識科所致,可能是太抬舉該科的影響。有人又說通識課程內容通常會觸及中國的黑暗面,也會對學生有不良影響。不過,現在就算主流媒體也充斥著很多有關中國的負面消息,通識科的責任就是要在課堂上讓同學可同時認識中國表、裏兩面,說明中國是一個非常複雜的發展中國家,好讓你們面對大量中國負面消息時,不會出現思想混亂。香港不可能控制信息流通,這幾天假期中和你在家裡看電視新聞,也有不少像北京霧霾與「膠米」般的新聞,我也打算找機會和你做些「多角度思考」以增加理解。
又有人說,要加強國民教育,讓學生認識中國強大和中華文化的淵博。我同意某種形式的國民教育是必要的,但面對如你們這一代的年青人,一天到晚都受本土思潮衝擊,「大人」不可能單方面地傳授「正面」訊息。因為每當你們認為我們「說教」時,就會「轉台」,甚至「熄機」。這點,我當年在教會學校唸書時就有很深體會。
我明白中國對你們和對我們,有很不同的意義,要拉近我們兩代在這方面的距離,作為「大人」應該要小心行事。我認為,不是「加強」國民教育、取消通識、中史「獨立成科」就可以替你們建立身份認同。現在國民教育的問題,不是做得不夠,而是方向和手法不對。好像有一年暑假,我把你送到深圳參加一個兩星期的足球夏令營,你回來後也告訴我們,覺得內地小朋友其實和香港的,沒大差異,但球技和數學都很好,對中國就有更立體的感覺。
這種印象,再加上你平時還不太上網和看新聞,可能才解釋到為甚麼最近當我問你是香港人、中國人、或兩者皆是時,你會回答是「兩者皆是」。我很高興,你對中國能抱開放態度。我不要求你最後一定要有怎麼樣的身份認同,但我心底希望你還有認同自己是中國人的機會。你的中史老師很好,知道你愛看漫畫,就「罰」你在讀完歷史漫畫之後,跟她分享讀後感。我相信,如果每位中史老師都能注重如何提起興趣,而不是背誦史實,中文科又可以令你感受到中華文化和文字的美麗,再加上將來有更多機會通過通識科,或實地交流全面認識中國,你一定可對中國更有感情,更有機會成為生活在香港的中國人。